如何填好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的填报,实际上是考生根据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及个人实际,表达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意向的过程,也是一个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的过程。高考志愿是招办调档、高校录取的依据,所以,志愿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录取结果。纵观多年来的高考录取,时有高分低就、上线落选的现象出现,主要是考生填报志愿不当。究其原因有五:一是志愿过分集中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第一志愿落选坐“滑梯”。二是缺乏自信,过于保守,明明可以冲名校,或不敢报考坐失良机。三是专业面窄,又不服从调配,四是所报志愿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因而最后不得不高分低就。五是身体条件闯“红灯”,报了自己体检结果限报的学校和专业。那么,高考前如何填报志愿呢?建议考生和家长做到“三个了解、六个注意,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掌握信息“三了解”
往年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经常发现有些考生只一味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前景、有关的招生政策及各高校的招生方式很少了解,在选择高校和专业时无所适从。其实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信息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前提。考生要了解信息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了解和掌握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了解高校及专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应该看到,21世纪的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产业的变革,新兴产业的加盟,市场经济的完善,中国已经加入WTO,不断有媒体报道对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的预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大大增加,高层次学历教育的规模扩大,许多考生更深入的在考虑本科教育后的继续深造,进行二次定位。这些都为我们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需要考生多渠道的了解,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给自己在学业和今后的就业上定位。
在了解国家招生政策和各高校的信息中,考生们经常会问,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什么样的专业才算是好专业,哪些学校和专业更适合自己?这就需要对大学和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什么样的大学才算是好大学呢?我认为可以着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所大学的学科是否齐全。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对学生的受益是教师所无法传授的;二是看这所大学是否有深厚的科学底蕴,这是以后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这所大学是否有高起点大目标,这是指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不断进取,时刻有危机感的学校,才是最有希望的大学;四是这所大学是否拥有强大的人文文化氛围,这是最能体现学校的灵魂,是此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本质所在。
选择专业是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应该明确,专业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有人认为应慎重选择专业与就业密切联系起来。既然如此,选择专业前,建议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选择的专业与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把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还是把专业作为从事其他新职业或继续深造的基础,如果是后者,应淡化“专业”的概念。
二是有的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志向趋势,选择专业时,除成绩因素的限制外,考生还应考虑自己的性格特征、气质倾向、兴趣爱好。如果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优势一时未能确定,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在社团活动、选修课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特长,也可以咨询家长,老师及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参照潜能测试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选择专业方向和设计自己今后职业生活道路,打破把单一的学科成绩作为参照的局面。
填报志愿,毕竟是考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的第一次重要选择,所以志愿的填报一定要体现考生的志向,与考生本身的情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但我们看到每年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是要么家长代劳,要么考生对将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讲不出所以然,有的考生在交谈中,表现出对生物、化学等专业很有兴趣,并有获奖,但询问选择专业时,却要报计算机、电信方面的专业,看得出受功利思想的影响非常大。
还有不少考生及家长为孩子的高考分数高出所读专业很多分,而感到惋惜,认为早知这样,应挑一个分数更高的专业。这些不结合考生本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而仅仅以成绩为惟一参考的心态或做法是不对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选择仅仅是“热门”而非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了大学后产生厌学情绪,导致退学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2、了解广东省的招生录取的政策
招生录取工作政策性很强,整个录取过程均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有关政策规定程序,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事先向社会公布,考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例如:填报志愿的时间,各省的填报时间不同,大致有三种:高考前填,考后公布成绩前填,成绩公布后填;录取的步骤大致有两种,一是志愿优先,在同批志愿中再按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二是分数优先,再按志愿的顺序操作;特殊学校(如军校、警校)的录取办法等等。广东省和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吉林等5省市是实行考前填报志愿,以批次、志愿的顺序进行录取。
今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录取共分四批录取。同时规定,除提前批和第一批外,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按A、B两类院校,划分A、B两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A线、B线)。具体分批情况如下:
1、提前批:需体检、军检的部队、公安院校(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华南农业大学的农林专业、艺术院校。
2、第一批:重点院校。
3、第二批:一般本科院校及本科院校设立的独立本科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其中一般本科院校参加A类院校录取,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参加B类院校录取。
4、第三批:专科院校(或专业),其中中央部属、省属本科高校专科招生专业、市属本科高校的全省专科专业招生计划、省属专科院校(含省外专科院校)参加A类院校录取;独立学院、市属专科高校(含市属本科院校面对本市招生计划的专科专业),省外高职院校、民办专科院校、电视大学、成人高校参加B类院校录取。
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录取工作在第三批同时进行。
今年与去年有较大变化的是,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和合理录取,志愿作了调整,第二批本科院校共7个志愿,其中A线4个志愿,B线3个志愿,第三批专科院校共8个志愿,考生可在A、B两类院校分别填报四个院校志愿。
今年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1、根据普通类专业的招生计划及生源情况,以语文、数学、外语、综
合以及另一门选考科目五科合成的总分(标准分),划定普通类专业每一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根据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及生源情况,以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历史)四科的总分及考生的体育术科(艺术术科)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划定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每一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和体育术科(艺术术科)的资格分。
其中第二批、第三批划定A、B两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体育术科(艺术术科)的资格分。
2、高等学校可根据办学水平、学科要求和生源情况,在省招委会划定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在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规定本校具体的录取标准。
各高校录取工作过程中的投档原则、投档比例及顺序也有了明确规定:
1、各批次的投档原则:在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省招办根据院校的招生计划总量适当控制院校投档比例。
2、普通类专业的投档原则及比例:在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根据考生志愿、院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按1:1至1:1.2的比例投档,由高等学校择优录取。
3、体育、艺术类专业的投档原则及比例:术科统考的院校和专业,在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术科资格分的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以1:1.2至1:1.5的比例投档,由院校择优录取。文化分或本科成绩优秀的考生优先投档。本省艺术术科单考的院校或专业按院校确定并报省招办批准公布的投档原则投档。外省艺术院校除教育部批准的学院外,根据外省艺术院校确定的合格考生名单,按我省艺术类文化分数线提供考生档案,供院校录取。
4、高考成绩700分为录取时优先投档线,投出的档案是否录取,由高等学校决定。
5、投档顺序:在规定的投档比例内,首先在高分优先投档线上按院校志愿(含第一志愿后续所有志愿),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然后在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先投第一志愿的考生档案,生源不足时再投第二以及后续院校志愿的考生档案,第三志愿以后的各志愿按院校缺档情况一次性补充给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招收中职毕业生(即“3+1”或“3+专业证书”)的高校投档原则:总分600分以上的考生优先按志愿投档。总分600分以下的考生,在录取控制分数线下,根据总分从高分至低分按志愿顺序投档。对以上的录取批次和规则,考生一定要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有关高校具体的招生办法
考生档案被投到高校后,高校是按什么原则进行录取和将考生安排到各个专业的,考生也应了解清楚。省招办印发了《2004年普通高校在广东招生专业目录》,列出了各大学今年在广东省招生的专业和人数、招生范围、选考科目等。另一本《普通高校招生章程汇编》,包括了各高等学校全称、校址(分校、独立学院、校区)、层次(本科、或专科)、办学类型(如公办或民办)、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等)、学费标准、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还有省招办编印的《报考指南》(上、下册)及各大学通过网站等媒体发布的招生宣传资料,考生一定要注意阅读。
二、 填报志愿六个注意:
现行的高考录取是以分数线为基本标准的,考生也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填报学校和专业的主要依据,可谓什么分数报什么样的学校。那么如何选择“恰当”的志愿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 注意正确定位。考生要对自已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进行合理估计。首先要对自己所在的中学进行定位,分析自己所在中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市、全省中的档次,以及往年高考中的录取率、进本科和重点大学的人数和比例,自己在学校里所处的位置;其次参考你喜欢的高校历年来的录取分数线、专业分数线是多少,从中排序。通过定位和排序,从而较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能进哪类高校。
2、 注意考虑填报志愿的形式。考前填报志愿,对考生来说是个难题,但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考生填报志愿时能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和水平确定自己的上学目标,最体现自己的意愿和志向,缺点是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 ,导致填报志愿时过高或过低;考生考前估分往往会出现成绩较好的学生偏保守,分数较低的偏高;女生保守,男生偏高;内向型学生保守,外向型学生偏高,这是一般情况,考生可以在使用时参考。另外考生要注意高校历年(而不是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招生人数多少、专业的冷热程度以及报考是否踊跃等情况。
3、 注意不要填报自己身体条件受限的专业。身体条件是除高考成绩以外能否录取的硬性条件。许多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是有限制的,如色盲不能报考医学、生化、美术类等专业,表面抗原阳性的不能报考学前教育、食品类专业,还有的专业对身高、耳鼻、四肢等有限制,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招生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各高校在《招生章程》中的有关规定,不要填报高校招生不能录取或不宜就读的专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 注意高校录取“大小年”的问题。高校录取“大小年”是指高校在某省这一年录取时分数比较高,下一年录取时分数下降,彼此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分析上一年各高校录取分数线时,因不敢填报高分高校,涌向低分高校,使得上一年高分的学校分数线下降,而低分高校因填报人多而分数线飙升。因此在参考有关录取资料时,一定不要只看上一年的情况,要参考几年的情况,尤其参考相同填报志愿方式的有关资料会更有价值。
5、注意第一志愿的填报。因为目前大部分高校招生的方式是将同一批次的第一志愿的考生按规定比例(如1:1.2)进行筛选、录取,如果第一志愿不足,再依次调配第二、第三志愿的考生档案。这就是说在同一批次中有上百所学校同时进行录取,如果第一志愿落选,在电子档案转给第二志愿或其他学校时,同批次其他学校有可能第一志愿已经录取满额,造成我们常说的“高分落选”。据招生办统计,这几年重点高校按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占该批次录取数的比例在90%以上,一些著名高校达100%。这意味着当第一志愿未被录取时,你在这一批次中失去了90%的机会。
6、注意志愿“梯度”。重视第一志愿,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志愿可以随意填写。虽然第一志愿的录取率很高,但由于各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或受考生填报时形成的大小年的影响,有的学校会出现缺口较大的情况,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总体比第一志愿的学校要低,所以考生填报时,第二志愿的学校一定要比第一志愿的学校有梯度,第三志愿的学校又要有所降低,以增加录取的概率。 同理,在专业的排列上,也应有一定的梯度。很多大学专业志愿录取采取的是分数级差方式,如果你填的几个志愿都是“热门”专业,就非常可能影响到录取。
三、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填报志愿时,许多考生会碰到两难的情况,就是在选择或放弃之间作出抉择,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冷静选择。
1、选择“冷门”专业还是选择“热门”专业。不可否认专业和就业的直接联系,一些专业由于就业前景看好,填报的人多,就形成了“热门”专业;反之,则形成了“冷门”专业。其实“热”与“冷”是相对的。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导致的就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可能是“冷门”专业。从最初的数理化热到后来的外语外贸热,再到后来的财会热、管理热、政法热,到目前的计算机热、通信、电子热,就反应了专业在顺应市场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而不断进行冷热变化;其次,“冷”与“热”的相对还反映在许多“热门”专业是建立“冷门”专业基础之上的,学好这些“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是不难的,如学好数学专业转入计算机、电子信息、经济类等专业并无太大困难,而且还大有益处。因此考生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选择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同时考虑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分析和处理“冷”“热”的关系。
2、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这是考生和家长非常挠头的事。有的考生估计能进比较优秀的学校,但专业能否如愿以偿难保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要满足专业,就只能进“次”一点的高校。到底是进高校求名气,还是进专业求实惠?考生在咨询时,不同的人回答可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选择专业应该很慎重,考生一旦进入这个专业学习,可能意味着一辈子要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锁定专业虽然不能说是今后从事职业的唯一选择,至少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我的观点是,如果能进一所好的学校,会带给你无穷受益,应予珍惜,这时你应淡化专业。如果不够进这类学校的条件,则可以首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掌握一门好“手艺”,毕业后择业将容易一些。
3、选择本省高校还是选择外省高校。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高校在制订招生计划时,一般是所在省招生数大于外省,考生的心理是填报招生数多的学校或专业,录取的希望会大一些;另一方面是一些考生不愿意外出读书,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考生,从而造成本省高校及专业过分拥挤,就是报外省高校的考生也只填报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市的高校,造成这些高校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报考者落选率高。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志向,家庭、经济状况,高校录取分数线等诸因素综合考虑,以求得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当代青年也要有“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跨黄河,过长江,去寻找理想的名校和专业。
4、选择“服从”还是“不服从”。从前年开始,志愿表上已取消了往年的“是否服从进其他学校”,但仍有“专业是否服从分配”栏,即当你进不了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愿意调剂到其他专业?以前由于高考录取率低,考生往往被告知应填上“服从”,以增加录取机会。现在由于录取率提高,加上录取后不去就读的处罚禁令解冻,考生对是否服从要随意的多。但我认为,如果以发挥了自己的考试水平,分数线达到好学校的录取线,应该填写服从,以增加进入好学校的机会。当然填报时考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志向,不可勉强填报,要慎重决定。
最后要说的是,填报志愿有风险,填报之前应考量,填报以后就不要后悔,更不必患得患失。“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管录取在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只要你努力了,“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成功一定会向你招手。